以安全运营、 科学管理和差异化服务为基础,致力于成为国内先进的区域性枢纽机场、现代化空港集团

青春答卷人 | 指挥室里的“最强大脑”——记“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”太原机场现场指挥中心主管刘子君

发布时间:2025-09-10 18:12:06 阅读数:20

赛场之上,他是从容应对个各种考验的“技能尖兵”;演练场上,他是创新应急处置方式、锻造团队实战能力的“严训教头”;指挥室里,他是提高航班准点率、护航旅客顺畅出行的“高效调度者”,他就是太原机场现场指挥中心指挥室主管刘子君。34岁的他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与担当中,用专业与执着在三万英尺的高空与地面之间,搭建起一座连接安全与效率的坚实桥梁。

 

一份坚守一份情,十年光阴铸就“最强大脑”

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,就是把每一件看似简单的小事,重复千百次,依然能保持精准与专注。”这句话,是刘子君对工作的深刻理解,也是他十年如一日的追求。

2013年,刘子君怀揣着对民航事业的热爱走进太原机场,安检员是他民航生涯的第一个岗位。一次次抬手示意、一次次弯腰查验、一次次在X光屏前凝神分辨,他把旁人眼中枯燥的流程,当作精进能力的“磨刀石”,不仅把自己训练成“火眼金睛”,更在每一次细节把控中,淬炼出“不疏漏分毫”的严谨习惯。

随着工作经验的日渐丰厚,刘子君成长为一名肩负全局调度重任的指挥员。新的岗位上,他依然秉持着最初的专注与坚持。他深知,指挥席上的每一次从容不迫,都源于台下日复一日的自我磨砺。在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夜里,他反复推敲运行手册上的每一条规定,模拟处置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特情。这份近乎“执拗”的坚持,最终让繁杂的流程与预案,从冰冷的纸面文字,化为滚烫的肌肉记忆。

这份千锤百炼的从容,最终在赛场上绽放光芒。2023年6月,全国民航机场运行指挥员职业技能大赛上,面对航班大面积延误的机位排布、保障车辆的高效衔接、航空器的突发故障响应等棘手难题,刘子君如同面对“老熟人”一般,对策早已烂熟于心。当考官指令下达,那些深植于脑海的处置方案无需思考便脱口而出,精准、果断、条理分明。最终,他与队友斩获团体二等奖,个人也取得综合成绩第五名的佳绩。这份荣誉,正是对他十年坚守最有力的证明。

 

一本手册一份心,方寸卡片定格“万无一失”

凭借扎实的工作表现,刘子君逐步成长为指挥室主管。职位跃升,责任更重,他不仅要完成本职任务,更要带领整个团队共同前进。而这份责任的核心,始终锚定“安全”二字。

“保证每位旅客安全抵达,是指挥员的本分。”刘子君常说。守护生命的底气,源于未雨绸缪的主动作为。结合多次大型应急演练经验,他牵头编制了《太原机场应急救援规范》,将信息传递、救援路线、通播用语等细节一一明确。在他看来,应急救援容不得半点含糊,每一项规范的背后,都是对生命的敬畏。

为了破解突发事件中人容易慌乱的难题,他主导推出“一事一卡一流程”处置模式,将复杂的应急预案,梳理成直观、易懂的“工具箱”。针对不同突发状况制定了5份检查单、41个应急处置卡和1本处置手册,确保指挥员在紧急情况下有章可循、心中不慌。

“能力行不行,实战说了算。”为了让“工具箱”真正派上用场,刘子君把指挥室变成了“练兵场”。演练中,他会冷不丁地拨通席位电话,模拟空管通报险情或消防请求支援。电话那头的指挥员总能迅速找到对应处置卡,有条不紊地完成信息核实、资源调用和跨部门通报。每当这时,刘子君紧锁的眉头才会舒展开,露出踏实的笑容。

“当规范里的条款成为指挥员的下意识动作,当应急救援方格网上的路线都印在每个救援人员的脑子里,我们守护安全的能力就更足了。”刘子君的话语里,透着对安全的敬畏。

 

一番钻研一份甜,分秒必争换来“万家团圆”

如果说应急救援是守护安全最坚实的底气,那么航班正点率和靠桥率的提升,便是对旅客期待最温暖的回应。在刘子君心中,这并非一句口号,而是由一条条准确数据、一个个精准决策凝结而成的具体行动。

“哪怕只省出一分钟,旅客的等待焦虑就能少一分。”过去,查询航班限制信息和运行状态,需要在好几个系统间来回切换,信息传输链路长,容易延迟和出错。为此,他牵头打通了全国流量系统与本场A-CDM系统的数据交互,让航班的关键信息在屏幕上直观呈现,省去了来回切换和数据导出的时间。

他将省下的时间全部用于航班正常率的精细化管理上。航班保障环环相扣,任何一个节点的延迟都可能影响后续保障进度。为此,他要求保障单位必须及时、准确地录入保障节点时间,尤其紧盯旅客登机、车辆到位、舱门开关等关键环节,一旦发现滞后,他便会第一时间进行督促,从源头上减少因地面保障不畅造成的延误。这份对细节的把控,换来了亮眼的成绩单。2024年,太原机场放行正常率提升至89.77%。数据的背后,是商务旅客的从容抵达,是万千家庭的准时团聚。

准点率提高了,他又把心思放到了旅客登机的便携性上。面对近机位资源紧缺等难题,他牵头制定专项行动方案。主动与相关单位协商,推动廊桥的兼容性改造,精细打磨航班时刻,提升廊桥周转频次,压缩保障间隔,持续优化拖曳标准,实现靠桥率提升5个百分点。这意味着每天有近3000名旅客可以享受更便捷、舒适的登机体验。这些被温柔照料的旅程,都是他用心书写的暖心举措。

从指挥席上的精准调度,到应急演练的严谨细致,再到航班放行的精打细算,十多年如一日的坚守,正是对劳模精神最生动的注解。如今,他依然坚守在调度台前,保持着对安全的敬畏与守护的初心,在日复一日的调度工作中继续书写着属于民航人的担当与奉献。(文/图/视频 新闻中心 赵钰)